• 考生/家長

    考生/家長

  • 學生/校友

    學生/校友

  • 教師/職工

    教師/職工

  • 社會/訪客

    社會/訪客

如何打好特色學科牌?

發布時間:2018-02-02  來源:   查看:

作者:田陽 孫冬梅 鐵錚 李愛民 王君超來源:《北京教育》雜志

@田陽(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):

堅持走“自己的路”,做大做強特色學科,是一流學科建設的本質要求和必由之路,涉及學科建設理念轉變、體制機制變革、發展模式創新,資源持續投入等一系列問題。打好特色學科牌,應重點在差異化發展、交叉融合創新、團隊建設上下功夫。所謂差異化發展,就是高校要轉變單純講數量、重規模的粗放發展方式,立足各學科自身積淀和學術傳統基礎,主動順應現代學科建設高度分化、高度綜合等趨勢,不走同質化、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老路,做大做強特色學科。交叉融合創新則需要高校按照“大規模、有組織”學科知識生產模式變革要求,打通傳統學科與新興交叉學科的連接通道,促進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網狀交叉融合轉變,催生新的特色增長點,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、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,在學科的內涵建設上實現超越。團隊建設就是采取靈活方式,構建多元化的學科團隊組織模式,發揮團結協作的學科協作凝聚效應,以追求卓越創新的學科文化推動學科集群發展。

@孫冬梅(北京建筑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):

沒有一流的大學精神就不可能催生一流的學科品牌,正是不同大學自身獨特的精神氣質,才成就了各具特色的學科品牌。因此,挖掘、凝練、倡導、培育和弘揚大學精神是打造特色學科品牌的核心。一方面,要通過開展學校精神文化體系凝練工作,形成學校精神文化體系并全面、系統、準確闡釋其內涵,加強對學校精神文化體系的宣傳,使學校精神成為師生共同的文化自覺和價值追求,這有利于形成學科團隊,構建學科建設工作機制;另一方面,要積極創建有利于打造特色學科品牌的文化氛圍和制度環境,既要在內涵、品位和精神氣質的提升上下功夫,突出學校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,注重良好學術文化建設,促進學科交叉融合、推動協同創新;又要在質量、特色和需求的結合上下功夫,對接國家戰略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,立足本來,面向未來,選擇最有優勢和特色的學科進行重點培育,打造特色學科品牌,并以此帶動整個學校品牌聲譽的提升。

@鐵錚(北京林業大學教授):

在特色學科建設上,起碼有三點問題應該加以重視:一是要不要特色學科。特色是生存之本,特色學科則是大學的生存之本。每所大學還是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學科的,以彰顯自己的特色、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和不可替代性。二是如何建設特色學科。要揚己之長、避己之短,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。在學科布局上,要充分考慮自己的歷史淵源、文化傳承、地域特點、辦學實力、社會需求等諸多因素,而不是僅憑個人好惡為取舍。三是如何構建特色學科建設長效機制。特色科學建設不能一蹴而就,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努力,要有近期、中期、長期建設的科學方案。

@李愛民(中央財經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):

打好特色學科牌,是新時代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舉措,對于進一步加快“雙一流”建設,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有重要意義。一是要著力將特色學科打造成優勢學科。大學要注重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傳統優勢,將學校最有特色的學科培育成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特色優勢學科,進而發揮其引領、凝聚和輻射作用,帶動其他學科發展。二是要以優勢特色學科為紐帶構建特色學科群。要用平臺思維做大特色學科,整合學科資源,逐漸改變學科間各自為戰、單兵作戰的局面,圍繞特色學科抱團發展,形成特色學科群,營造良好的學科生態,使相關學科從中受益,整體提升大學學科質量水平,同時擴大特色學科的吸引力、影響力和美譽度。

@王君超(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學與新聞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執行主任):

“特色學科”不是為了標新立異,都去搞“獨一份”或“一個人的課堂”,而是為了滿足人才培養和完善學科建設的實際需要。特色學科的品牌不僅是一個建構的過程,而且也是一個維護與不斷刷新的過程。有一些學科本來具有新穎性、獨特性,但由于缺少不斷的革新,致使“特”味顯不出來,一過新鮮勁兒,也就流于一般、乏善可陳,這是非常遺憾的。建設特色學科事關“面向未來”的教育教學改革全局。近幾年,清華大學教務處和研究生院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中鼓勵“自由探索”的教改項目立項,并予以充足的資金支持,有效地推動了清華大學的特色學科建設。

《北京教育》雜志


一分快3-官网